去评论
店名大全

一块小小的店铺招牌引发的口水战

admin
2015/09/19 20:04:00
  •   厦门湖里一家小小的理发店挂出“人民发院”的招牌,一块小小的招牌由此引发一场口水战。有叫好的———店主很有想象力,理发店名字吸引人眼球;也有批评的———与人民法院谐音,有亵渎国家机关的嫌疑;最后工商部门表示将查处。

      我们并非主张一个城市满街店名都只能是 “阳春白雪”,不能容纳“下里巴人”。但是,我们在大街小巷行走时,却发现,有文化内涵的店名少了,充满的是商业功利性的浮躁,类似的恶俗 “恶搞”的店名比比皆是。这些店名经常让人很“费解”。当问及为什么要起这种怪名时,商家态度惊人一致:起一个怪怪的名字,容易让市民记住。但是,店家在玩转店名的时候,似乎也在伤害店名文化,玩得太“疯”了。

      文史专家表示担忧:厦门的店名文化功底不足。法律专家则表示有些店名过于低俗,违背了“公序良俗”原则。

      美发店:“人民发院”叫板“发新社”

      近年来,美容美发行业竞争逐日激烈,一些店主便挖空心思在店名和广告词上做文章,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。“人民发院”、“发源地”、“发新社”……近日,在一些大街小巷发现,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都已经被理发店用谐音字替代,成了店名招揽生意。

      出于好奇,走进一家名为“发新社”的美发店。谈起当初为什么想到用“发新社”作美发店名,店主告诉记者,当时就觉得店名一定得吸引人,让人看了至少可以留下个印象。一位在“发新社”做完头发的张小姐告诉记者,有一次她坐车路过,无意间看到这家美发店与国际四大通讯社之一的“法新社”同音,由于她在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,所以印象特别深,刚巧当时要打理头发,于是就优先考虑这家店了。

      一些美发店的店主介绍,“眼球经济”在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,特别是店名的广告效应,起个好的店名,无非是想多招揽一点生意而已。

      一名厦大女生告诉记者,在厦大漳州新校区有一家美发店叫做“头其所好”,初看店名,她感到有些不对劲,感觉店名有些怪怪的,在心里把这几个字默念了一两遍,“原来是‘投其所好’四个字的谐音,这不明摆着是一个贬义词吗?”自此之后,她也记住了这家美发店。

      服装店:这家服装店叫“衣拉喀”

      在湖滨东路,一家新开的服装店名曰 “衣拉喀”。如果念字念半边的话,“衣拉喀”的店名和“伊拉克”发音十分接近。经过询问发现,店主吴小姐给店起名字的动机就是要和“伊拉克”谐音。

      正是由于这个很有个性的服装店名,吴小姐的商店颇能吸引路人的关注。

      很多店主都在店名“奇特”方面下功夫,不过也有一些老资格的店返璞归真。湖滨中路的家装店“陈经理的店”已经开了8年。和其他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店名相比,“陈经理的店”似乎不像是一个店名,更像一个口头称呼。店员告诉记者,老板姓陈,大家都把他的店称为“陈经理的店”,于是这个口头称呼便成了店名。

      大巧若拙,店员说,正是由于这个店名不怎么像店名,才让“陈经理的店”个性突出。

      店主发言:希望店名“一炮打响”

      一些餐饮界人士说,传统的起名方法越来越不 “吃香”了,一些打着谐音的店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,一些市民说这类店名过目下也很好记,如:渔如意、羊公馆、名羊天下食城、钱哆涮涮锅;类似“某某酒家”、“某某菜馆”、“某某饭店”的常见店名似乎不能凸显餐饮店的特色。在湖滨南路经营餐饮店的李先生认为,好的店名应该是好记易懂、具有认知度、富有亲切感、方便传播、别具一格的,不仅吸引人还有文化含量。

      “倘若招牌打不出来,你做再好的饭菜也没用!”老板侯先生说,现在做生意讲究的就是“一炮打响”,他粗算了一笔账接着说,如今经营餐饮店光装修、申请执照等各种费用都要投进去一大笔钱,地段稍好的话,店租又昂贵得很,“要的就是这种广告效果,没有回头客的话,生意就很难再做下去了”,他认为,太过于平常的店名,很难给市民留下印象。

      对此,在莲花公园附近经营餐饮生意多年的符先生表示不认同,“顾客的需求还是很实在的”。符先生说,餐饮店经营业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餐饮服务的质量、待客态度等,不可否认,给餐饮店起个好店名或许能给店主带来好生意,但是店主倘若一味抱着“一俊遮百丑”的侥幸想法,那么,生意还是很难维持下去的。

      消费者说:哗众取宠太过头了

      采访中,不少市民对于街头出现的另类店名表示“不理解”。住在文灶附近的市民符小姐说:“店铺好比自己的孩子,有谁会给孩子起个另类怪名?很多人那么做,只不过都是想哗众取宠,吸引人们好奇罢了,就我个人来说,从不会到这些怪异店铺消费。”

      家住莲前西路的小王自小喜好中国传统文化,他说,一些商家在给店铺起名上“求新求异”,严重点来说是对我国博大文化的亵渎,他认为,一些店主的想法“有点过头”了。

      从浙江来厦门旅游的周先生认为,商家有自主选择名称字号的权利,但作为城市文化氛围和市容市貌的重要组成部分,店名招牌似乎也要尊重文化传统,要有美感,起码不能让人看了莫名其妙,甚至产生心理不适!

      “一些店主给餐厅起名很有创意的,我们就是冲着这股新鲜劲才过去的。”不少市民认为,如今餐饮店越来越多,特色菜、老菜馆他们都吃腻了,如今他们吃饭就是图个“新鲜”,选餐厅吃饭时偏好找一些起名较为“玄乎”的餐厅,如:胡一刀、面子问题时尚餐厅、食为先食府、食食客客餐厅、和平古镇等。

      一些年轻市民认为“还可以接受”,“现在的社会已经多元化发展,新颖、时尚的店名的确能给人带来一丝清新”。厦大大四女生小陈认为,“比如一些脍炙人口的店名,咱暂且不管那些店名语言规范不规范,只要不要太黄了,我觉得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”。

      在厦门大学校园内,很多学生都认为得允许人家适度“搞怪”,说明我们社会在不断地“求新求异”中。